明王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朝代?
康熙皇帝曾说过:“治隆唐宋”,意思是指明朝的治理水平甚至超过唐宋时期的繁荣。这一评价足见康熙对明朝盛况的高度认可。事实上,《明史·成祖本纪》也提到:
“自成祖以武定天下,欲威制万方,遣使四出招徕。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,献琛恐后。又北穷沙漠,南极溟海,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,凡舟车可至者,无所不届。自是,殊方异域、鸟言侏离之使,辐辏阙廷,岁时颁赐,库藏为虚。而四方奇珍异宝,名禽殊兽,进献上方者,亦日增月益。盖兼汉、唐之盛而有之,百王所莫并也。”
由此可见,明朝的开疆拓土、四方来朝,确实让它的影响力远超当时的其他王朝,“远迈汉唐”之说由此而生。
然而,历史教科书却将明朝描绘成一个“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巅峰”,这是否意味着它与唐宋那种包容开放的政体截然不同呢?显然,明朝并非如此简单。我们该如何客观看待明王朝的历史呢?
展开剩余77%从民粹主义的角度看,明朝的建立,标志着蒙古族统治的结束,恢复了汉族的统治,尤其是在朱元璋即位后,他大力推动“去蒙古化”,加强汉文化的复兴。衣冠、语言、习俗的恢复,不仅象征着文化的复兴,也为农耕文明的延续提供了保障。从这一点来看,朱元璋的改革成果是显著的,且效果立竿见影。
在政治层面,永乐帝朱棣进行过北征蒙古、南征安南、七下西洋等大规模的外交行动,显示了其广阔的胸怀。尤其是在正统十一年,明英宗朱祁镇时期,明朝的国际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,三宣六慰政策让明朝的影响力渗透至中南半岛,整体来看,明朝在前期或中期的文治武功确实“远迈汉唐”。
然而,我们必须注意到,明朝的这些光辉成就,更多集中在前期,尤其是建立之初。随着时间推移,明朝的国际影响力逐渐衰退,国内连年天灾,民众起义不断,明朝的繁荣与盛大逐渐走向衰退。到了后期,再提“治隆唐宋”“远迈汉唐”等口号,已显得不再合时宜。
纵观整个明朝的历史,它的政治与经济模式相较于唐宋显得相当内敛与封闭。在许多方面,明朝的政策比起宋元时代甚至倒退了,尤其是在经济制度和政治架构方面。对于这种局面,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宏杰在《洪武:朱元璋的成与败》一书中进行了深刻的剖析。
张宏杰指出: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气质,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,也深受领导者文化素质的影响。朱元璋的个人经历与文化水平,注定了明代历史的内向性和封闭性。
朱元璋的出身非常特殊,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由草根起家的帝王。他曾放牛、当和尚、讨饭,历史上几乎没有其他开国皇帝出身如他这般贫苦。与之对比,刘邦虽然同样出身低微,但在起义前,他曾是亭长(相当于现代的派出所所长),且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助力。而刘秀,作为汉景帝的后裔,背景更为显赫。朱元璋的出身远不及这些前代帝王,但他却凭借着坚韧的毅力、卓越的领导力,成功缔造了明朝。
然而,正是因为出身底层,朱元璋的眼光与见识并未超脱其农民阶层的限制,他的政策较为狭隘,导致了整个明朝的封闭性。张宏杰进一步分析,朱元璋的性格和文化素质,使得明朝的文化与制度呈现出强烈的内向性和封闭性。这不仅仅体现在政策上,还在经济上有所体现。
传统上,宋朝被认为是积贫积弱的朝代,然而黄仁宇等学者认为,宋朝在财政上其实非常强大。与宋朝相比,明朝的经济状况显得相对逊色。以1570-1580年为例,明朝年财政收入仅为三千零七十八万两,约为宋朝的19%。而宋朝的税收主要来自工商业,而明朝则几乎完全依赖农业税收,足见明朝经济的封闭性。
而且,朱元璋的“闭关锁国”政策,从一开始就深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格局。与宋朝实施的货币化政策不同,明朝恢复了实物征收,甚至连工资都不是以货币发放,而是以胡椒等实物发放,这在当时已经显得非常落后。
在社会管理方面,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社会规定:农民只能穿布衣,商人只能穿绢布,高级贵重的衣料则完全被禁止。这种做法几乎使社会阶层壁垒化,商人有钱,却无法享受应有的消费权利。而朱元璋以“家长”式的方式管理国家,发布了大量详尽的法令,如《大明律》、《大明礼制》、《大诰》等,规定了皇室、民间的方方面面,从服饰到生活习惯,几乎无所不包。
这些做法,也为后来的“闭关锁国”埋下了伏笔。直至1644年,明朝灭亡,西方迎来了新的纪元,正是因为这种封闭保守的政策,致使中国错失了与西方交流的机会,逐渐落后于世界。
总的来说,朱元璋的性格决定了明朝的文化面貌。张宏杰通过《洪武:朱元璋的成与败》深入剖析了这一历史现象,准确指出了明朝的盛衰根源。对于这些深刻的见解,读者不妨细细品味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-炒股配资最新-股票杠杆公司-广州股票配资平台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